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La conquête de l'Amérique(征服美洲)--Tzvetan Todorov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個大事件,是個歷史上我與他者接觸的一個極佳的例子,這本書的時間設定在他發現新大陸的100年內,也就是幾乎整個十六世紀,地點是加勒比海及墨西哥(所謂美索美洲),印地安人與西班牙人的認識是唯一的主題。其實對歐洲人來說,遇到另一個大陸的人不是件陌生的事,不論是對非洲,印度或中國,歐洲人都早有過認識,但是美洲則是第一次,除此之外,這個相遇成了十六世紀最大的一次屠殺,當然,世界歷史的過程就是征服及失敗,但作者認為,是發現美洲才形成現代所謂的”認同”,Las Casas(16世紀道明派教士,跟著他父親同哥倫布一起到”新世界”)寫道:這是個如此新的時代,沒有別的時代可以比較”,從1492年後,從這年開始,世界變小了,也就是在這之前,人類的世界不是完整的,接下來要用幾個人來作例子:Colon, Cortes Moctezuma, Las Casas, Sepulveda, Duran ,Sahagun, 及他們的印第安語翻譯。

當時的世界觀仍然是地球是平的,也就是說我們航行到海洋的邊端然後就掉下去,掉下去之後很難爬上來,所以等於這趟旅程的回程是不太可能的。 這時,第一個問題是:甚麼動力促使他展開這個如此不可測的旅程? 如何發生的? 我們看了哥倫布的一些資料(日記,信,報告), 簡單的說他旅行的第一個目的是為了要致富,也就是為了黃金,在他的第一趟航行日記中便提到:”我十分的注意那裡是否有黃金,” “我沒辦法停止前進,因為要到更遠的地方,發現更多的島,只為了找到黃金,” 水手寫到:“元帥說甚麼東西都不要拿,最後他們知道他只想要黃金,” 他的禱告詞甚至變成”希望上帝能夠幫助我,以祂的憐憫,讓我找到黃金” 他決定到西南邊去找他的黃金,所謂”上帝將會告訴他祂所出生的地方(因為黃金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 "而為何是一個島接一個島的找,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印第安人找到方法來擺脫他們,說島上有很多很多的黃金,甚至比陸地還多! 所以是不是一種貪婪的心態開始了他的航程? 看了他的日記,我們發覺並不完全,可能只是他發覺一個可能使力的地方,在航行苦悶的時候,黃金的傳奇可以激勵水手們,日誌上寫到”這一天,他們完全看不到陸地了。害怕再也看不到陸地,許多人開始嘆氣或哭泣. 元帥安慰他們,帶著應許他們將會有許多土地和財富的承諾,終於使他們保持了希望及失去了害怕。” 這已經是第三趟航行了,水手們已經受不了如此漫長的旅程。不止水手,西班牙國王作了如此鉅額的投資也是為了要有收益:黃金。當哥倫布寫信回去的時候,為了得到國王繼續的資助及信任,每一頁都”必須”有黃金的影子,”使國王能龍心大悅,他們可以了解,在這麼多的黃金之下,這公司的重要!” (西元1500年) 除此之外,其實貪婪不是他真正的動機,因為他知道如果有了這些黃金,代表的是一種對他”發現者”角色的一種肯定,他寧願像個教士般,在他第三次的航程中他寫到”上帝知道我沒辦法接受為了一己之私而累積這些財富,因為對我來說,這人世上的一切都是枉然,如果我們不是為了服務神而做的話,"在第四次旅程(西元1503年)他也說:”我不是為了名利而從事這趟旅行,這是事實,因為在這之前,所有的希望都已經破滅了,我是帶著純淨的意念及一顆虔誠的心來為殿下服務,我絕不說假話,"甚麼是所謂的純淨?他在第一次的旅程便說”他想要遇到中國的可汗或中國的皇帝,馬克波羅有留下他們精彩的畫像,"為什麼他的想法近乎幼稚呢?因為他想要傳播基督教,所以這件事一直在他心中,他在寄給教皇的信中說: “他未來的旅程是為了聖三一及基督教的榮耀,他希望永恆的神能夠勝利,如同過去他一向帶給我的”,他的目的是 :“我希望我的主能夠將他的聖名及他的福音傳到世界(西元1502年) 。"所以宗教上的勝利才是他真正的目的,身為一個虔誠的教徒,他從不在禮拜天出遊,他覺得自己是神選有使命的,甚至在看到莫名的海浪之後,他說那是神蹟, 那錢到底又扮演了甚麼角色,哥倫布有個理想,就是有如十字軍東征般的解放耶路灑冷,但在沒人理他,要錢沒錢要人沒人之下,在十五世紀誰能如此就衝去呢?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美洲找到足夠的錢,他在1492年的第一次旅行中便說: “希望能找到足夠的黃金讓國王能夠殺去聖屋。"他到宮廷去跟國王講,其實國王也不是很把它當一回事,他也寫信給教皇: “七年之後,我要帶著五萬名騎士和士兵去征服耶路灑冷並且把它還給神。"他甚至跟他兒子說:”聚集到愈多的錢愈好,假設國王放棄的話,他們可以自己去,所以武力愈強愈好。” Las Casas在他的書中寫:當我們帶給他黃金及珍寶的時候,他進到他的禮拜堂,跪著說:主啊!您使我們高貴並讓我們找到如此多的寶物” 。最後,我們也發現 “發現”這個概念在他身上是 “盡可能的去看愈多的陸地愈好”並且”我不想要在任何的港口停下因為我要盡可能的看到愈多的陸地,讓這些陸地和殿下有所聯繫。"所以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所發現的陸地。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試論第一批判之時間觀﹝一﹞

以下簡短說明一些對第一批判時間觀的疑問。

首先看第一批判的幾個論點:

時間是怎麼來的呢?先驗地來地不是嗎﹝“Die Zeit ist also a priori gegeben”﹞?

是什麼呢?是我們感性直觀的純粹形式﹝eine reine Form der sinnlichen Anschauung﹞,或者說內在感官的形式﹝Form des innern Sinnes﹞

不是什麼呢?不是一種自為存在,也不是物的客觀規定性﹝“Die Zeit ist nicht etwas, was für sich selbst bestünde, oder den Dingen als objecktive Bestimmung anhinge”﹞;
不是絕對現實,也不是物的條件或特性﹝“Dagegen bestreiten wir der Zeit allen Anspruch auf absolute Realität, da sie nämlich, auch ohne auf die Form unserer sinnlichen Anschauungen Rüchsicht zu nehmen, können den Dingen als Bedingung oder Eigenschaft anhinge”﹞

那麼說時間不存在囉?不存在就不用談了。所有的現象都在時間中不是嗎﹝“Alle Erscheinung sind in der Zeit”﹞?

但是我們無法直接地知覺到時間呀﹝“Nun kann die Zeit für sich nicht wahrgenommen werden”﹞?

所以說還是有時間的,只是不在主體之外﹝“Die Zeit ist... an sich, auß dem Subjekte, nichts”﹞?不是外在現象的任何規定,而是我們內在地決定了表象間的時間關係﹝“Denn die Zeit kann keine Bestimmung äußerer Erscheinung sein ; sie gehöret weder zu einer Gestalt oder Lage etc., dagegen bestimmt sie das Verhältnis der Vorstellungen in unserm innern Zustande”﹞?


當然,如果時間是且只是我們認識的形式,那它就不會像物一般有自己的存在,我們也無法在物上面找到它。在物上面找到它,那跟在物上面找到感官材料不就一樣?就不能說是來自人的。但是物上面找不到時間?這是什麼意思?理由又何在?第一批判認為必須要先驗地有時間表象,才能知道先有這個東西,後有那個東西,或兩個同時有,但是知覺偏偏什麼都沒說﹝Denne das Zugleichsein oder Aufeinanderfolgen würde selbst nicht in die Wahrnehmung kommen, wenn die Vorstellung der Zeit nicht a priori zum Grunde läge. Nur unter deren Voraussetzung kann man sich vorstellen : daß einiges zu einer und derselben Zeit (zugleich) oder in verschiedenen Zeiten (nach einander) sei﹞。我是同時看到兩顆骰子,還是先看到一顆再看到另一顆?都可能吧?先看到或後看到不是骰子的問題,也不是看的問題,是看的人的問題。所以說囉,骰子上找不到時間,時間不是骰子的客觀規定性或條件。

那只看一顆又如何?它會變呢,我先看到某三面,後見到某三面,可是我沒辦法同時又看到前三面又看到後三面。沒有先後,就會同時看到六面?但這其實是說,沒有先後,就有矛盾。如果說骰子上找不到時間,這也就是說其謂語﹝Prädikat﹞、次性﹝Akzidenz﹞或狀態﹝Zustand﹞﹝這三個詞在第一批判好像是同義的﹞上也都找不到時間,但是不同謂語間偏偏又要有先後,那我的認識就必須先驗地有時間的形式了不是嗎?

所以說時間是我先驗地給出的?「我知覺到,不同的現象是依次出現的,也就是說物的某個狀態出現在某個時間,其對立面則存在於上個狀態。事實上,是我把兩個知覺聯結在時間中」﹝“Ich nehme wahr, daß Erscheinungen auf einander folgen, d. i. ein Zustand der Dinge zu einer Zeit ist, dessen Gegenteil im vorigen Zustand war. Ich verknüpfe also eigentlich zwei Wahrnehmungen in der Zeit”﹞。我總不了解最後這句話為什麼不是寫成這樣:某狀態出現在某個時間,其對立狀態出現在另一個時間?不是要談不同時間與物的不同狀態之間的關係嗎?不過原來怎麼寫不是重點,我只是想改寫成我想要的樣子,才好談不同的時間。而不同的時間是同一個時間的組成部分,應無疑問吧﹝“Verschiedene Zeiten sind nur Teile eben derselben Zeit”﹞?


我的問題是:如果不同的時間組成時間,那物是多久收到一個時間,也就是說主體是多久丟一個給它?這也就是問:一個時間到下一個時間中有沒有時間差距?

如果沒有的話,所有的時間彼此都不會有時間差距,但是我先看到骰子的某三面後見到另三面,這和「同時」都看到又有什麼不同?

有的話又如何?那我要問,每個時間佔多久的時間量,時間與時間中的差距又如何?如果說每個時間不佔時間量,那就好比「點」本身沒有長度,卻在線上刻劃距離,不同時間就成了時間點,時間長度則是由時間點之間的差距構成。但是我持續看骰子幾秒鐘,夠久了吧?電影每秒放格是雙位數的,但是我對骰子的知覺沒有任何「跳格」或「空窗期」的現象呀?也許是我們感官沒有細緻到可以知覺到跳格?但是回到第一批判一個很根本的區分:取決於感官的經驗,及絕對獨立於經驗也就是說絕對獨立於感官的先驗。之前說了時間是先驗地來地。但如果先驗的東西的給出還要假定較感官來得細緻,先驗就不再完全獨立於經驗,就出了問題,說時間是先驗地來地也一樣

如果說不同的時間其實是填滿時間的「時間段」又如何?那麼只有活至少一個時間段的,才能成為知覺的對象物。而這也就是說,人之所以有經驗、有知識,是因為世界上有「活」超過他一個主觀時間段的東西。就說時間段的長短是先驗地來自人,並要求物要活得夠久好了。但是要求歸我要求,物要不要活那麼一下子終究是它自己的事,不取決於我。但必須活那麼一下子,這不就是物的條件或者說物的客觀規定性?所以還是可以在物上面找到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