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資訊工程師傅科目擊殺人事件(轉載自波笛耶人報 Les podevins 社會版)

檢察官:庭上,陪審團諸位女士先生,日前資訊工程師傅科向警方報案,聲稱偶然間見到維拉茲蓋斯與菲力普於街上扭打,維拉茲蓋斯最後拾起地上的一塊石頭,惡狠狠地將後者打得腦袋開花。菲力普後來死於醫院急診室,本席故以意外殺人罪起訴維拉茲蓋斯。


辯方律師:傅柯先生您好,請問在您聲稱見到維拉茲蓋斯打傷菲力普那天之前,您認識維拉茲蓋斯嗎?


傅柯:我那天是第一次見到他。


辯方律師:如果我說,他對您來講是個陌生人,且您對他一無所知,我應該沒說錯吧?


傅柯:是的。


辯方律師:維拉茲蓋斯的父母則是看著他長大的,他的師長與同學也多有認識他好幾年的,平日時時相處在一起,他們才稱得上真正了解維拉茲蓋斯,真正是維拉茲蓋斯專家吧?


傅柯:是的。





辯方律師:您剛剛應該有發現,在聽了您的證詞之後,他們都激動不已。他們先後都作證說明了維拉茲蓋斯是個好家庭、好學校教養出來的品學兼優的好兒子、好學生、好同學;他的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都是教他君子凡事動口不動手;且他以前跟人有糾紛,從來就沒有動過手。基於對維拉茲蓋斯的了解,反覆思考研究了您的證詞及相關證物之後,所有這些人俱做出一個相同的結論:維拉茲蓋斯這樣一個單純的青少年是不可能會動手傷人的,更不用說是惡狠狠了。這一切您都有聽在耳裡吧?


傅柯:是的。


辯方律師:可不可以請您再跟庭上及陪審團說一次,您那天看到什麼?


傅柯:我看到維拉茲蓋斯與菲力普於街上扭打,且維拉茲蓋斯最後拾起地上的一塊石頭,狠狠地打得菲力普腦袋開花。


辯方律師:我提醒您,您剛剛作證說,有聽到維拉茲蓋斯父母等人的證詞。


傅柯:是的。


辯方律師:也就是說,專家們都跟您說了,根據他們的了解與研究,以維拉茲蓋斯他的身分,過往的歷史,及家庭、學校與社會施加在他身上的規範來看,他是絕對不會動手傷害人的。事實都擺在您面前了不是嗎?您為什麼就不願意承認事實?您為什麼還偏偏要說看到維拉茲蓋斯惡狠狠地傷人?難道您不是看多了社會新聞及暴力電影,把只有兇暴的郊區青年才做得出來的行為,移轉到維拉茲蓋斯這位好青年的身上,也就是說,您那天根本是以一種空間錯亂的方式來看維拉茲蓋斯?


傅柯:我知道我看到了什麼,且我看到了什麼,我就說什麼。


辯方律師:我看您根本就有資訊工程師的傲慢,在虛擬的世界中呆久了,就自認為可以把您腦袋中虛擬的東西硬凹成真實的,且拒絕承認擺在您眼前的事實。


傅柯:我看到的難道就不是?你們講的從頭到尾都不是出事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而是他在那天之前是個什麼樣的人,做過那些事,就算這些通通是事實好了,但單單以它們做根據,接下來說那天發生了什麼事,這根本不是在講事實,而是在做推論,或不如說都成了占星術了。但是你們就是要凹到說,那推論出來的才必然是事實,而因為我看到的跟你們推論的結果不合,所以我看到的一定不是事實,所以是我不願意承認事實?菲力普被他打破頭的那一天,我們實際上看到維拉茲蓋斯對他做了什麼才是重點嘛不是嗎?


辯方律師:菲力普被他打破頭的那一天?專家們都說了維拉茲蓋斯不可能傷害人,那既然他不可能打破菲力普的頭,菲力普的頭也就不可能有被他打破。您說菲力普被他打破頭的那一天,您還是在說一件沒發生過的事情。且那一天又到底是那天?還是說只要菲力普有被打破頭,都是維拉茲蓋斯打的?您講話根本沒個標準,我們還是要從專家們告訴我們的事實出發嘛。


傅柯:為什麼我就要從那些事實出發?我用我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不行嗎?您該不會想告訴我,從那些事實出發,考量到那些事實,我就會發現,我那天看到的,實際上不是如我到目前為止所想的那個樣子?


辯方律師:沒錯,事情就是如此簡單,而且這裡好像就只有您一人完全不進入狀況。X教授,麻煩您說明一下您的醫學檢驗報告。


X教授:經我用腦波X光掃描儀,檢測維拉茲蓋斯腦中的記憶沈積物質,結果顯示維拉茲蓋斯於兩人發生口角之初,並沒有任何傷害人的意圖。


辯方律師:傅柯先生,根據醫學權威X教授作證說明,科學證據顯示,維拉茲蓋斯沒有傷害人,他打從一開始就沒有要傷害人的意思。


傅柯:可是他就不能改變主意?


辯方律師:但凡事要以原初的意圖為準不是嗎?且難道您沒有聽過"王莽謙恭下士死" 這句成語?說的是王莽一開始是個謙恭下士的好臣子,所以他到死都是個謙恭下士的好臣子,如果有人認為看到別的什麼的,那他就是認不清事實,或不願認清事實。


傅柯:不要說你們沒有告訴我他是不是到最後都沒有要傷害人的念頭,就算是這樣好了,我那天在街上不小心踩到了狗尾巴,就因為我從頭到尾都沒有要踩牠的念頭,所以我從來就沒有踩過牠,牠也從來就沒有被人踩到過?


辯方律師:但您不是維拉茲蓋斯,菲力普也不是一條狗。


檢察官:庭上,有證人提供了那日事件的完整錄影帶。


父:我就是看到一個乖巧、不懂得傷害別人的好孩子,完全不可能有做出打破別人腦袋之行為的能力嘛。


母:我們家教出來的孩子是不會傷害人的。


師長:我們教給他的道德與法律規範不會允許他做出傷害人的行為。


同學:我們對維拉茲蓋斯的了解難道還會不如一個陌生人?我們說沒有就是沒有。


X教授:你們光看他的表情都可以看得出來,他只想好好跟菲力普談談。


辯方律師:傅柯先生,您準備好了要接受事實了嗎?


傅柯:我那天看到了維拉茲蓋斯拿石頭惡狠狠地將菲力普打得腦袋開花。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ATEPE台灣歐洲哲學學會2009年12月小型討論會議程

ATEPE台灣歐洲哲學學會2009年12月小型討論會議程
時間:2009年12月18日
地點:巴黎社會科學院(54, Bd Raspail, Paris) salle451
時間 議 程
14:00 報到、自我介紹及開幕 主持人:陳岳達
14 : 10-15:00
報告人:周丹穎 主持人:黎慕嫻
「外邊思維」在改寫手法中如何被創造? ------由高達對《輕蔑》文本的電影改寫談起
Comment « la pensée du dehors » pourrait-elle se créer au sein des opérations de réécriture ?
--- l’exemple du Mépris de Jean-Luc Godard
15: 10-16:00
報告人:王瑞婷 主持人:黎慕嫻
一個對傅柯悖論式的頌詞? --- 從<這不是一根煙斗>談起
Un éloge paradoxal de Michel Foucault? : à travers de “Ceci n'est pas une pipe .”
16 : 00-16 : 30 休息茶敘30分鐘
16 : 30-17 : 20
報告人:蔡潔妮 主持人:陳岳達
台灣當代美術的政治失語
Le mutiesme de la politique dans l'art contemporain taiwanais
17 : 30-18 : 20
報告人:楊豐銘 主持人:陳岳達
狂牛與慌人之間的理智肉食
Carnivore rationnel entre la vache folle et l’homme affolé
18 : 20-19 : 30
報告人:徐燕玲 主持人:陳岳達
父母在子女學習成就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巴黎溫州家庭為例
Le rôle des parents dans la scolarité des enfants : les cas des immigrés de wenzhou à Paris
19 : 30-19 : 50 自由討論
19:50 閉幕

Conférencier
周丹穎 Docteur en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Université Paris 8
王瑞婷 L'Histoire de L'Art, Diplôme d’études appliquées, Ecole du Louvre
蔡潔妮 Doctorante en Philosophie, Université Paris 10
楊豐銘 Doctorant en Sociologie (EHESS)
徐燕玲 Doctorante en Sciences de l’educaiton, Université Paris 8

Modérateur(-- rice)
黎慕嫻 Doctorante en Philosophie, Université Paris 8
陳岳達 Doctorant en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Université Paris 12

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ATEPE台灣歐洲哲學學會2009年07月小型討論會議程

時間:2009年07月31日
地點:巴黎社會科學院(54, Bd Raspail, Paris) salle451



10:00 報到、自我介紹及開幕 主持人:陳岳達
10 : 10-11 : 00
報告人:楊豐銘 主持人:陳岳達
良性肥胖或惡性過重?:體重問題的社會意義
Obèse bénin ou surpoids malin ? : sens sociaux des problèmes pondéraux
11 : 10 -12 : 00
報告人:李韶芬 主持人:陳岳達
「關懷/照顧」、「正義」與勞動社會學
Care, justice, et la sociologie du travail
12 : 00-13 : 30 午餐時間
13 : 30-14 : 20
報告人:洪菁勵 主持人:姜文斌
何謂啟蒙﹣傅柯的哲學探問
Qu’est-ce que les Lumières – une interrogation foucauldienne sur la philosophie
14 : 30-15 : 20
報告人:夏小燕 主持人:姜文斌
從海德格爾看康德的客體性
L'objectivité kantienne aux yeux heideggeriens
15 : 20-15 :40 休息茶敘
15 : 40-16 : 30
報告人:李櫻蕊 主持人:黎慕嫻
米歇爾.昂利的"生命情感"概念 與 康丁斯基的"內在需要"藝術觀
L'affectivité henrienne (l'auto-affection) et la "nécessité intérieure" kandinskienne
16 : 40-17 : 30
報告人:姜麗華 主持人:黎慕嫻
影像中時間的操弄:現實與虛擬間的擺盪
La manipulation du Temps dans les images : Oscillation entre réel et virtuel
17 : 30-17 : 50 自由討論
17:50 閉幕

Conférencier
楊豐銘 Doctotrant en Sociologie (EHESS)
李韶芬 Doctotrante en Sociologie (EHESS)
李櫻蕊Doctorante en Philosophie/Esthètique (Universtité de Paris IV, Sorbonne)
夏小燕 Master 2 en Philosophie (Université Michel de Montaigne Bordeaux 3)
洪菁勵 Doctorante en Philosophie (Université Michel de Montaigne Bordeaux 3)
姜麗華 En Arts-Plastiques (Université Paris I - Panthéon Sorbonne)

Modérateur(-- rice)
陳岳達 Doctorant en Littérature (Université de Paris Est, Val de Marne)
姜文斌 Doctotrant en Philosophie( Université de Paris Est, Val de Marne)
黎慕嫻 Doctorante en Philosophie ( Université de Paris XIII, Vincennces-Saint-Denis)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2009台歐哲會年度討論會

Conférence : Temps et ...
《時間與‧‧‧》
Vendredi 24 Avril 2009, Salle Paul GUYOT 1, ASIEM, Paris

時間
議 程
09 : 00-09 : 20
報到
09 : 20-09 : 30
開幕暨來賓致詞
09 : 30-10 : 30

報告人:黃品堯
主持人:黃國象 評論人:沈清楷 姜文斌
變化與延存:試評康徳時間觀
Le changement et la durée : une lecture critique de la théorie du temps de Kant
10 : 30-11 : 30

報告人:沈清楷
主持人:黃國象 評論人:姜文斌
「創發想像力」之於呂格爾詮釋學中「後黑格爾的康徳風格」
L’imagination productrice autour du "style kantien post-hégélien'' de l’herméneutique de Paul Ricœur
11 : 30-12 : 30

報告人:姜文斌
主持人:黃國象 評論人:沈清楷
何謂在世界公民觀點下的普遍歷史理念?- 論歷史在康徳哲學中的地位
Que signifie l'« Idée pour une histoire universelle d’un point de vue cosmopolitique »?- la place de l’histoire dans la philosophie kantienne
12 : 30-13 : 30
午餐時間
13 : 30-14 : 30

報告人:程小牧
主持人:李櫻蕊 評論人:唐玉清
巴洛克時間與熱奈小說的時間塑形
Le temps baroque et la modalité temporelle du roman de Jean Genet
14 : 30-15 : 30

報告人:黎慕嫻
主持人:李櫻蕊 評論人:黃雅嫻
事件連接術-敘事時間的審美問題
Le tressage des événements:l’esthétique du temps du récit
15 : 30-15 : 50
休息、茶敘
15 : 50-16 : 50

報告人:王興煥
主持人:崔歡 評論人:洪菁勵
從緣起論時間概念的轉向
La réorientation du concept du temps selon le pratitya-samutpada
16 : 50-17 : 50

報告人:裘佳平
主持人:崔歡 評論人: 陳岳達
中法民間故事類型研究:異類姻緣中親屬結構與婚姻習俗的探討
Le cycle du fiancé animal:la parenté et les coutumes de mariage dans le conte de trasmission orale
17 : 50-18:00
自由討論
18:00
閉幕

地址: 6, rue Albert de Lapparent, 75007 Paris (Métro: Sèvres- Lecourbe, Linge 6 ; Séjur, Ligne 10)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台灣歐洲哲學研究學會2009年度研討會邀請函

台灣歐洲哲學研究學會2009年度研討會邀請函

主辦單位:台灣歐洲哲學研究學會巴黎籌備會
聯絡人:陳岳達(法國巴黎第十二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班)
徵文對象:歐陸留學或訪問之台灣青年學者
徵文內容 :主題 - 「時間與‧‧‧」﹝Temps et ...﹞ (相關內容請參見附錄一)
書寫文字 - 中、英、法、德文任選其一
字數限制 - 兩萬字以內
截稿日期 - 2009年 4 月 11日

研討會時間地點 : 2009年4月24日(五)假巴黎ASIEM會議廳舉行
報名方式:請於2009年 3 月 15 日前, 填妥報名表並E-mail回擲台歐哲學籌備會E-mail : euphilo@gmail.com (報名表請見附錄二);參與論文發表者,也請同時附上論文一頁摘要。歡迎各方學者及對此議題有興趣之人士報名參與討論對話。

附註:非巴黎地區參與發表論文者之交通往返費用,擬 提供補助。 然僅參與研討會者之交通費用煩自理,敬請見諒。

附錄一
徵文主題具要簡述

《時間與‧‧‧》
2009年第三屆歐洲哲學學會年會將於巴黎舉行,此次我們討論主題為《時間與‧‧‧》,這個主題讓我們回想到西元400年,奧古斯丁《懺悔錄》第十一書的題目:〈創造與時間〉,1927年海德格《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以及1983-5保羅.利科 三冊的《時間與敘事》(Temps et Récit I, II, III)。正是從中我們抽離出此次研討會的主題:《時間與‧‧‧》,我們之所以用《‧‧‧》而不用《X》,基於三點理由如下:
首先,《‧‧‧》如同《X》,《‧‧‧》意味著有不同的方式來思考時間的問題。但是,我們認為《‧‧‧》更能象徵性地表達出,在不同學科領域中,對時間探討「無窮盡」的方式。
其次,《‧‧‧》可以視為是一個在哲學裡,對時間探討的影像,符號,如「連續性的關係」(la relation de succession),「持續」(la durée)或「事件間的共時性」(la simultanéité entre les événements)。《‧‧‧》又像是個圖示,表達出「過去」、「現在」、「未來」,同時隱含了這些時間點之間,不可化約的間歇及距離,又等待著將其連結起來的(不)可能中介。
最後,《時間與‧‧‧》的題目設計,希望能讓與會者,能從自己的領域來思考時間的問題,如:物理學、形上學、歷史學、知識論、心理學、經濟學、美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同時透過《時間》,作為年會討論中的一個定位點、思考的準線。
Présentation du thème de la conférence 2009
« Temps et ... » A l’occasion de la troisième conférence annuelle, qui aura lieu le 24 avril 2009 à Paris, organisée par l’ATEPE( l’Association Taiwanaise de l’Étude de la Philosophie Européenne), nous nous consacrerons au thème du « Temps et ... ». Ce titre, « Temps et ... », nous rappelle d’emblée les titres semblables utilisés par les philosophes, tel que « la création et le temps », livre XI des Confessions (400) de Saint Augustin, Sein und Zeit ( Etre et Temps,1927) de Martin Heidegger, Temps et Récit I, II, III (1983-85) de Paul Ricœur, etc . Nous aurions pu, afin d’englober toutes ces réflexions sur le temps, synthétiser notre thème par la formule « Temps et X ». Cependant, à la place du « X », nous avons préféré utiliser les points de suspension, « ... ». On peut expliquer le choix de ce titre par trois points.
Tout d’abord, on peut voir les « ... » comme un « X ». Les points de suspension signalent alors qu’il y a différentes manières de penser le temps. Cependant, contrairement au « X », il nous semble que « ... » symbolise mieux des manières infinies et inexhaustives d’envisager le « temps » dans les multiples disciplines.
Ensuite, « ... » pourrait être une image, un symbole du temps dans la philosophie, laissant percevoir la relation de succession, la durée ou encore la simultanéité entre les événements. « ... » pourrait aussi être une icône qui désigne le passé, le présent et le futur. « ... » implique aussi les intervalles irréductibles entre chacun des points, attendant une médiation (im)possible pour les relier.
Enfin, par ce titre, « Temps et ... », nous avons voulu laisser aux conférenciers – qui investissent chacun leurs propres domaines tels que la physique, la métaphysique, l’historiographie, l’épistémologique, la psychologie, l’économie, l’esthétique, le sociologique, la politique, la science juridique etc. – toute la liberté de penser possible, tout en gardant un point d’encrage, une ligne directrice : le temps.
附錄二

台灣歐洲哲學研究學會2009年度研討會報名表

姓 名: 中文
英文
就 讀 學 校 (或研究單位) :
主要研究方向 :
通 訊 地 址 :
聯 絡 電 話 :
E-mail:
參與發表論文: ( ) 論文題目 :
僅參與研討會: ( )

為便於確定人數及相關作業, 請務必於2009年 3 月 15 日前回傳台歐哲學會巴黎籌備處工作小組, 謝謝。 E-mail : euphilo@gmail.com

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La conquête de l'Amérique(征服美洲)--Tzvetan Todorov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個大事件,是個歷史上我與他者接觸的一個極佳的例子,這本書的時間設定在他發現新大陸的100年內,也就是幾乎整個十六世紀,地點是加勒比海及墨西哥(所謂美索美洲),印地安人與西班牙人的認識是唯一的主題。其實對歐洲人來說,遇到另一個大陸的人不是件陌生的事,不論是對非洲,印度或中國,歐洲人都早有過認識,但是美洲則是第一次,除此之外,這個相遇成了十六世紀最大的一次屠殺,當然,世界歷史的過程就是征服及失敗,但作者認為,是發現美洲才形成現代所謂的”認同”,Las Casas(16世紀道明派教士,跟著他父親同哥倫布一起到”新世界”)寫道:這是個如此新的時代,沒有別的時代可以比較”,從1492年後,從這年開始,世界變小了,也就是在這之前,人類的世界不是完整的,接下來要用幾個人來作例子:Colon, Cortes Moctezuma, Las Casas, Sepulveda, Duran ,Sahagun, 及他們的印第安語翻譯。

當時的世界觀仍然是地球是平的,也就是說我們航行到海洋的邊端然後就掉下去,掉下去之後很難爬上來,所以等於這趟旅程的回程是不太可能的。 這時,第一個問題是:甚麼動力促使他展開這個如此不可測的旅程? 如何發生的? 我們看了哥倫布的一些資料(日記,信,報告), 簡單的說他旅行的第一個目的是為了要致富,也就是為了黃金,在他的第一趟航行日記中便提到:”我十分的注意那裡是否有黃金,” “我沒辦法停止前進,因為要到更遠的地方,發現更多的島,只為了找到黃金,” 水手寫到:“元帥說甚麼東西都不要拿,最後他們知道他只想要黃金,” 他的禱告詞甚至變成”希望上帝能夠幫助我,以祂的憐憫,讓我找到黃金” 他決定到西南邊去找他的黃金,所謂”上帝將會告訴他祂所出生的地方(因為黃金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 "而為何是一個島接一個島的找,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印第安人找到方法來擺脫他們,說島上有很多很多的黃金,甚至比陸地還多! 所以是不是一種貪婪的心態開始了他的航程? 看了他的日記,我們發覺並不完全,可能只是他發覺一個可能使力的地方,在航行苦悶的時候,黃金的傳奇可以激勵水手們,日誌上寫到”這一天,他們完全看不到陸地了。害怕再也看不到陸地,許多人開始嘆氣或哭泣. 元帥安慰他們,帶著應許他們將會有許多土地和財富的承諾,終於使他們保持了希望及失去了害怕。” 這已經是第三趟航行了,水手們已經受不了如此漫長的旅程。不止水手,西班牙國王作了如此鉅額的投資也是為了要有收益:黃金。當哥倫布寫信回去的時候,為了得到國王繼續的資助及信任,每一頁都”必須”有黃金的影子,”使國王能龍心大悅,他們可以了解,在這麼多的黃金之下,這公司的重要!” (西元1500年) 除此之外,其實貪婪不是他真正的動機,因為他知道如果有了這些黃金,代表的是一種對他”發現者”角色的一種肯定,他寧願像個教士般,在他第三次的航程中他寫到”上帝知道我沒辦法接受為了一己之私而累積這些財富,因為對我來說,這人世上的一切都是枉然,如果我們不是為了服務神而做的話,"在第四次旅程(西元1503年)他也說:”我不是為了名利而從事這趟旅行,這是事實,因為在這之前,所有的希望都已經破滅了,我是帶著純淨的意念及一顆虔誠的心來為殿下服務,我絕不說假話,"甚麼是所謂的純淨?他在第一次的旅程便說”他想要遇到中國的可汗或中國的皇帝,馬克波羅有留下他們精彩的畫像,"為什麼他的想法近乎幼稚呢?因為他想要傳播基督教,所以這件事一直在他心中,他在寄給教皇的信中說: “他未來的旅程是為了聖三一及基督教的榮耀,他希望永恆的神能夠勝利,如同過去他一向帶給我的”,他的目的是 :“我希望我的主能夠將他的聖名及他的福音傳到世界(西元1502年) 。"所以宗教上的勝利才是他真正的目的,身為一個虔誠的教徒,他從不在禮拜天出遊,他覺得自己是神選有使命的,甚至在看到莫名的海浪之後,他說那是神蹟, 那錢到底又扮演了甚麼角色,哥倫布有個理想,就是有如十字軍東征般的解放耶路灑冷,但在沒人理他,要錢沒錢要人沒人之下,在十五世紀誰能如此就衝去呢?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美洲找到足夠的錢,他在1492年的第一次旅行中便說: “希望能找到足夠的黃金讓國王能夠殺去聖屋。"他到宮廷去跟國王講,其實國王也不是很把它當一回事,他也寫信給教皇: “七年之後,我要帶著五萬名騎士和士兵去征服耶路灑冷並且把它還給神。"他甚至跟他兒子說:”聚集到愈多的錢愈好,假設國王放棄的話,他們可以自己去,所以武力愈強愈好。” Las Casas在他的書中寫:當我們帶給他黃金及珍寶的時候,他進到他的禮拜堂,跪著說:主啊!您使我們高貴並讓我們找到如此多的寶物” 。最後,我們也發現 “發現”這個概念在他身上是 “盡可能的去看愈多的陸地愈好”並且”我不想要在任何的港口停下因為我要盡可能的看到愈多的陸地,讓這些陸地和殿下有所聯繫。"所以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所發現的陸地。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試論第一批判之時間觀﹝一﹞

以下簡短說明一些對第一批判時間觀的疑問。

首先看第一批判的幾個論點:

時間是怎麼來的呢?先驗地來地不是嗎﹝“Die Zeit ist also a priori gegeben”﹞?

是什麼呢?是我們感性直觀的純粹形式﹝eine reine Form der sinnlichen Anschauung﹞,或者說內在感官的形式﹝Form des innern Sinnes﹞

不是什麼呢?不是一種自為存在,也不是物的客觀規定性﹝“Die Zeit ist nicht etwas, was für sich selbst bestünde, oder den Dingen als objecktive Bestimmung anhinge”﹞;
不是絕對現實,也不是物的條件或特性﹝“Dagegen bestreiten wir der Zeit allen Anspruch auf absolute Realität, da sie nämlich, auch ohne auf die Form unserer sinnlichen Anschauungen Rüchsicht zu nehmen, können den Dingen als Bedingung oder Eigenschaft anhinge”﹞

那麼說時間不存在囉?不存在就不用談了。所有的現象都在時間中不是嗎﹝“Alle Erscheinung sind in der Zeit”﹞?

但是我們無法直接地知覺到時間呀﹝“Nun kann die Zeit für sich nicht wahrgenommen werden”﹞?

所以說還是有時間的,只是不在主體之外﹝“Die Zeit ist... an sich, auß dem Subjekte, nichts”﹞?不是外在現象的任何規定,而是我們內在地決定了表象間的時間關係﹝“Denn die Zeit kann keine Bestimmung äußerer Erscheinung sein ; sie gehöret weder zu einer Gestalt oder Lage etc., dagegen bestimmt sie das Verhältnis der Vorstellungen in unserm innern Zustande”﹞?


當然,如果時間是且只是我們認識的形式,那它就不會像物一般有自己的存在,我們也無法在物上面找到它。在物上面找到它,那跟在物上面找到感官材料不就一樣?就不能說是來自人的。但是物上面找不到時間?這是什麼意思?理由又何在?第一批判認為必須要先驗地有時間表象,才能知道先有這個東西,後有那個東西,或兩個同時有,但是知覺偏偏什麼都沒說﹝Denne das Zugleichsein oder Aufeinanderfolgen würde selbst nicht in die Wahrnehmung kommen, wenn die Vorstellung der Zeit nicht a priori zum Grunde läge. Nur unter deren Voraussetzung kann man sich vorstellen : daß einiges zu einer und derselben Zeit (zugleich) oder in verschiedenen Zeiten (nach einander) sei﹞。我是同時看到兩顆骰子,還是先看到一顆再看到另一顆?都可能吧?先看到或後看到不是骰子的問題,也不是看的問題,是看的人的問題。所以說囉,骰子上找不到時間,時間不是骰子的客觀規定性或條件。

那只看一顆又如何?它會變呢,我先看到某三面,後見到某三面,可是我沒辦法同時又看到前三面又看到後三面。沒有先後,就會同時看到六面?但這其實是說,沒有先後,就有矛盾。如果說骰子上找不到時間,這也就是說其謂語﹝Prädikat﹞、次性﹝Akzidenz﹞或狀態﹝Zustand﹞﹝這三個詞在第一批判好像是同義的﹞上也都找不到時間,但是不同謂語間偏偏又要有先後,那我的認識就必須先驗地有時間的形式了不是嗎?

所以說時間是我先驗地給出的?「我知覺到,不同的現象是依次出現的,也就是說物的某個狀態出現在某個時間,其對立面則存在於上個狀態。事實上,是我把兩個知覺聯結在時間中」﹝“Ich nehme wahr, daß Erscheinungen auf einander folgen, d. i. ein Zustand der Dinge zu einer Zeit ist, dessen Gegenteil im vorigen Zustand war. Ich verknüpfe also eigentlich zwei Wahrnehmungen in der Zeit”﹞。我總不了解最後這句話為什麼不是寫成這樣:某狀態出現在某個時間,其對立狀態出現在另一個時間?不是要談不同時間與物的不同狀態之間的關係嗎?不過原來怎麼寫不是重點,我只是想改寫成我想要的樣子,才好談不同的時間。而不同的時間是同一個時間的組成部分,應無疑問吧﹝“Verschiedene Zeiten sind nur Teile eben derselben Zeit”﹞?


我的問題是:如果不同的時間組成時間,那物是多久收到一個時間,也就是說主體是多久丟一個給它?這也就是問:一個時間到下一個時間中有沒有時間差距?

如果沒有的話,所有的時間彼此都不會有時間差距,但是我先看到骰子的某三面後見到另三面,這和「同時」都看到又有什麼不同?

有的話又如何?那我要問,每個時間佔多久的時間量,時間與時間中的差距又如何?如果說每個時間不佔時間量,那就好比「點」本身沒有長度,卻在線上刻劃距離,不同時間就成了時間點,時間長度則是由時間點之間的差距構成。但是我持續看骰子幾秒鐘,夠久了吧?電影每秒放格是雙位數的,但是我對骰子的知覺沒有任何「跳格」或「空窗期」的現象呀?也許是我們感官沒有細緻到可以知覺到跳格?但是回到第一批判一個很根本的區分:取決於感官的經驗,及絕對獨立於經驗也就是說絕對獨立於感官的先驗。之前說了時間是先驗地來地。但如果先驗的東西的給出還要假定較感官來得細緻,先驗就不再完全獨立於經驗,就出了問題,說時間是先驗地來地也一樣

如果說不同的時間其實是填滿時間的「時間段」又如何?那麼只有活至少一個時間段的,才能成為知覺的對象物。而這也就是說,人之所以有經驗、有知識,是因為世界上有「活」超過他一個主觀時間段的東西。就說時間段的長短是先驗地來自人,並要求物要活得夠久好了。但是要求歸我要求,物要不要活那麼一下子終究是它自己的事,不取決於我。但必須活那麼一下子,這不就是物的條件或者說物的客觀規定性?所以還是可以在物上面找到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