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台灣歐洲哲學研究學會2009年度研討會邀請函
主辦單位:台灣歐洲哲學研究學會巴黎籌備會
聯絡人:陳岳達(法國巴黎第十二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班)
徵文對象:歐陸留學或訪問之台灣青年學者
徵文內容 :主題 - 「時間與‧‧‧」﹝Temps et ...﹞ (相關內容請參見附錄一)
書寫文字 - 中、英、法、德文任選其一
字數限制 - 兩萬字以內
截稿日期 - 2009年 4 月 11日
研討會時間地點 : 2009年4月24日(五)假巴黎ASIEM會議廳舉行
報名方式:請於2009年 3 月 15 日前, 填妥報名表並E-mail回擲台歐哲學籌備會E-mail : euphilo@gmail.com (報名表請見附錄二);參與論文發表者,也請同時附上論文一頁摘要。歡迎各方學者及對此議題有興趣之人士報名參與討論對話。
附註:非巴黎地區參與發表論文者之交通往返費用,擬 提供補助。 然僅參與研討會者之交通費用煩自理,敬請見諒。
附錄一
徵文主題具要簡述
《時間與‧‧‧》
2009年第三屆歐洲哲學學會年會將於巴黎舉行,此次我們討論主題為《時間與‧‧‧》,這個主題讓我們回想到西元400年,奧古斯丁《懺悔錄》第十一書的題目:〈創造與時間〉,1927年海德格《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以及1983-5保羅.利科 三冊的《時間與敘事》(Temps et Récit I, II, III)。正是從中我們抽離出此次研討會的主題:《時間與‧‧‧》,我們之所以用《‧‧‧》而不用《X》,基於三點理由如下:
首先,《‧‧‧》如同《X》,《‧‧‧》意味著有不同的方式來思考時間的問題。但是,我們認為《‧‧‧》更能象徵性地表達出,在不同學科領域中,對時間探討「無窮盡」的方式。
其次,《‧‧‧》可以視為是一個在哲學裡,對時間探討的影像,符號,如「連續性的關係」(la relation de succession),「持續」(la durée)或「事件間的共時性」(la simultanéité entre les événements)。《‧‧‧》又像是個圖示,表達出「過去」、「現在」、「未來」,同時隱含了這些時間點之間,不可化約的間歇及距離,又等待著將其連結起來的(不)可能中介。
最後,《時間與‧‧‧》的題目設計,希望能讓與會者,能從自己的領域來思考時間的問題,如:物理學、形上學、歷史學、知識論、心理學、經濟學、美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同時透過《時間》,作為年會討論中的一個定位點、思考的準線。
Présentation du thème de la conférence 2009
« Temps et ... » A l’occasion de la troisième conférence annuelle, qui aura lieu le 24 avril 2009 à Paris, organisée par l’ATEPE( l’Association Taiwanaise de l’Étude de la Philosophie Européenne), nous nous consacrerons au thème du « Temps et ... ». Ce titre, « Temps et ... », nous rappelle d’emblée les titres semblables utilisés par les philosophes, tel que « la création et le temps », livre XI des Confessions (400) de Saint Augustin, Sein und Zeit ( Etre et Temps,1927) de Martin Heidegger, Temps et Récit I, II, III (1983-85) de Paul Ricœur, etc . Nous aurions pu, afin d’englober toutes ces réflexions sur le temps, synthétiser notre thème par la formule « Temps et X ». Cependant, à la place du « X », nous avons préféré utiliser les points de suspension, « ... ». On peut expliquer le choix de ce titre par trois points.
Tout d’abord, on peut voir les « ... » comme un « X ». Les points de suspension signalent alors qu’il y a différentes manières de penser le temps. Cependant, contrairement au « X », il nous semble que « ... » symbolise mieux des manières infinies et inexhaustives d’envisager le « temps » dans les multiples disciplines.
Ensuite, « ... » pourrait être une image, un symbole du temps dans la philosophie, laissant percevoir la relation de succession, la durée ou encore la simultanéité entre les événements. « ... » pourrait aussi être une icône qui désigne le passé, le présent et le futur. « ... » implique aussi les intervalles irréductibles entre chacun des points, attendant une médiation (im)possible pour les relier.
Enfin, par ce titre, « Temps et ... », nous avons voulu laisser aux conférenciers – qui investissent chacun leurs propres domaines tels que la physique, la métaphysique, l’historiographie, l’épistémologique, la psychologie, l’économie, l’esthétique, le sociologique, la politique, la science juridique etc. – toute la liberté de penser possible, tout en gardant un point d’encrage, une ligne directrice : le temps.
附錄二
台灣歐洲哲學研究學會2009年度研討會報名表
姓 名: 中文
英文
就 讀 學 校 (或研究單位) :
主要研究方向 :
通 訊 地 址 :
聯 絡 電 話 :
E-mail:
參與發表論文: ( ) 論文題目 :
僅參與研討會: ( )
為便於確定人數及相關作業, 請務必於2009年 3 月 15 日前回傳台歐哲學會巴黎籌備處工作小組, 謝謝。 E-mail : euphilo@gmail.com
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La conquête de l'Amérique(征服美洲)--Tzvetan Todorov
當時的世界觀仍然是地球是平的,也就是說我們航行到海洋的邊端然後就掉下去,掉下去之後很難爬上來,所以等於這趟旅程的回程是不太可能的。 這時,第一個問題是:甚麼動力促使他展開這個如此不可測的旅程? 如何發生的? 我們看了哥倫布的一些資料(日記,信,報告), 簡單的說他旅行的第一個目的是為了要致富,也就是為了黃金,在他的第一趟航行日記中便提到:”我十分的注意那裡是否有黃金,” “我沒辦法停止前進,因為要到更遠的地方,發現更多的島,只為了找到黃金,” 水手寫到:“元帥說甚麼東西都不要拿,最後他們知道他只想要黃金,” 他的禱告詞甚至變成”希望上帝能夠幫助我,以祂的憐憫,讓我找到黃金” 他決定到西南邊去找他的黃金,所謂”上帝將會告訴他祂所出生的地方(因為黃金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 "而為何是一個島接一個島的找,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印第安人找到方法來擺脫他們,說島上有很多很多的黃金,甚至比陸地還多! 所以是不是一種貪婪的心態開始了他的航程? 看了他的日記,我們發覺並不完全,可能只是他發覺一個可能使力的地方,在航行苦悶的時候,黃金的傳奇可以激勵水手們,日誌上寫到”這一天,他們完全看不到陸地了。害怕再也看不到陸地,許多人開始嘆氣或哭泣. 元帥安慰他們,帶著應許他們將會有許多土地和財富的承諾,終於使他們保持了希望及失去了害怕。” 這已經是第三趟航行了,水手們已經受不了如此漫長的旅程。不止水手,西班牙國王作了如此鉅額的投資也是為了要有收益:黃金。當哥倫布寫信回去的時候,為了得到國王繼續的資助及信任,每一頁都”必須”有黃金的影子,”使國王能龍心大悅,他們可以了解,在這麼多的黃金之下,這公司的重要!” (西元1500年) 除此之外,其實貪婪不是他真正的動機,因為他知道如果有了這些黃金,代表的是一種對他”發現者”角色的一種肯定,他寧願像個教士般,在他第三次的航程中他寫到”上帝知道我沒辦法接受為了一己之私而累積這些財富,因為對我來說,這人世上的一切都是枉然,如果我們不是為了服務神而做的話,"在第四次旅程(西元1503年)他也說:”我不是為了名利而從事這趟旅行,這是事實,因為在這之前,所有的希望都已經破滅了,我是帶著純淨的意念及一顆虔誠的心來為殿下服務,我絕不說假話,"甚麼是所謂的純淨?他在第一次的旅程便說”他想要遇到中國的可汗或中國的皇帝,馬克波羅有留下他們精彩的畫像,"為什麼他的想法近乎幼稚呢?因為他想要傳播基督教,所以這件事一直在他心中,他在寄給教皇的信中說: “他未來的旅程是為了聖三一及基督教的榮耀,他希望永恆的神能夠勝利,如同過去他一向帶給我的”,他的目的是 :“我希望我的主能夠將他的聖名及他的福音傳到世界(西元1502年) 。"所以宗教上的勝利才是他真正的目的,身為一個虔誠的教徒,他從不在禮拜天出遊,他覺得自己是神選有使命的,甚至在看到莫名的海浪之後,他說那是神蹟, 那錢到底又扮演了甚麼角色,哥倫布有個理想,就是有如十字軍東征般的解放耶路灑冷,但在沒人理他,要錢沒錢要人沒人之下,在十五世紀誰能如此就衝去呢?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美洲找到足夠的錢,他在1492年的第一次旅行中便說: “希望能找到足夠的黃金讓國王能夠殺去聖屋。"他到宮廷去跟國王講,其實國王也不是很把它當一回事,他也寫信給教皇: “七年之後,我要帶著五萬名騎士和士兵去征服耶路灑冷並且把它還給神。"他甚至跟他兒子說:”聚集到愈多的錢愈好,假設國王放棄的話,他們可以自己去,所以武力愈強愈好。” Las Casas在他的書中寫:當我們帶給他黃金及珍寶的時候,他進到他的禮拜堂,跪著說:主啊!您使我們高貴並讓我們找到如此多的寶物” 。最後,我們也發現 “發現”這個概念在他身上是 “盡可能的去看愈多的陸地愈好”並且”我不想要在任何的港口停下因為我要盡可能的看到愈多的陸地,讓這些陸地和殿下有所聯繫。"所以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所發現的陸地。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試論第一批判之時間觀﹝一﹞
首先看第一批判的幾個論點:
時間是怎麼來的呢?先驗地來地不是嗎﹝“Die Zeit ist also a priori gegeben”﹞?
是什麼呢?是我們感性直觀的純粹形式﹝eine reine Form der sinnlichen Anschauung﹞,或者說內在感官的形式﹝Form des innern Sinnes﹞
不是什麼呢?不是一種自為存在,也不是物的客觀規定性﹝“Die Zeit ist nicht etwas, was für sich selbst bestünde, oder den Dingen als objecktive Bestimmung anhinge”﹞;
不是絕對現實,也不是物的條件或特性﹝“Dagegen bestreiten wir der Zeit allen Anspruch auf absolute Realität, da sie nämlich, auch ohne auf die Form unserer sinnlichen Anschauungen Rüchsicht zu nehmen, können den Dingen als Bedingung oder Eigenschaft anhinge”﹞
那麼說時間不存在囉?不存在就不用談了。所有的現象都在時間中不是嗎﹝“Alle Erscheinung sind in der Zeit”﹞?
但是我們無法直接地知覺到時間呀﹝“Nun kann die Zeit für sich nicht wahrgenommen werden”﹞?
所以說還是有時間的,只是不在主體之外﹝“Die Zeit ist... an sich, auß dem Subjekte, nichts”﹞?不是外在現象的任何規定,而是我們內在地決定了表象間的時間關係﹝“Denn die Zeit kann keine Bestimmung äußerer Erscheinung sein ; sie gehöret weder zu einer Gestalt oder Lage etc., dagegen bestimmt sie das Verhältnis der Vorstellungen in unserm innern Zustande”﹞?
當然,如果時間是且只是我們認識的形式,那它就不會像物一般有自己的存在,我們也無法在物上面找到它。在物上面找到它,那跟在物上面找到感官材料不就一樣?就不能說是來自人的。但是物上面找不到時間?這是什麼意思?理由又何在?第一批判認為必須要先驗地有時間表象,才能知道先有這個東西,後有那個東西,或兩個同時有,但是知覺偏偏什麼都沒說﹝Denne das Zugleichsein oder Aufeinanderfolgen würde selbst nicht in die Wahrnehmung kommen, wenn die Vorstellung der Zeit nicht a priori zum Grunde läge. Nur unter deren Voraussetzung kann man sich vorstellen : daß einiges zu einer und derselben Zeit (zugleich) oder in verschiedenen Zeiten (nach einander) sei﹞。我是同時看到兩顆骰子,還是先看到一顆再看到另一顆?都可能吧?先看到或後看到不是骰子的問題,也不是看的問題,是看的人的問題。所以說囉,骰子上找不到時間,時間不是骰子的客觀規定性或條件。
那只看一顆又如何?它會變呢,我先看到某三面,後見到某三面,可是我沒辦法同時又看到前三面又看到後三面。沒有先後,就會同時看到六面?但這其實是說,沒有先後,就有矛盾。如果說骰子上找不到時間,這也就是說其謂語﹝Prädikat﹞、次性﹝Akzidenz﹞或狀態﹝Zustand﹞﹝這三個詞在第一批判好像是同義的﹞上也都找不到時間,但是不同謂語間偏偏又要有先後,那我的認識就必須先驗地有時間的形式了不是嗎?
所以說時間是我先驗地給出的?「我知覺到,不同的現象是依次出現的,也就是說物的某個狀態出現在某個時間,其對立面則存在於上個狀態。事實上,是我把兩個知覺聯結在時間中」﹝“Ich nehme wahr, daß Erscheinungen auf einander folgen, d. i. ein Zustand der Dinge zu einer Zeit ist, dessen Gegenteil im vorigen Zustand war. Ich verknüpfe also eigentlich zwei Wahrnehmungen in der Zeit”﹞。我總不了解最後這句話為什麼不是寫成這樣:某狀態出現在某個時間,其對立狀態出現在另一個時間?不是要談不同時間與物的不同狀態之間的關係嗎?不過原來怎麼寫不是重點,我只是想改寫成我想要的樣子,才好談不同的時間。而不同的時間是同一個時間的組成部分,應無疑問吧﹝“Verschiedene Zeiten sind nur Teile eben derselben Zeit”﹞?
我的問題是:如果不同的時間組成時間,那物是多久收到一個時間,也就是說主體是多久丟一個給它?這也就是問:一個時間到下一個時間中有沒有時間差距?
如果沒有的話,所有的時間彼此都不會有時間差距,但是我先看到骰子的某三面後見到另三面,這和「同時」都看到又有什麼不同?
有的話又如何?那我要問,每個時間佔多久的時間量,時間與時間中的差距又如何?如果說每個時間不佔時間量,那就好比「點」本身沒有長度,卻在線上刻劃距離,不同時間就成了時間點,時間長度則是由時間點之間的差距構成。但是我持續看骰子幾秒鐘,夠久了吧?電影每秒放格是雙位數的,但是我對骰子的知覺沒有任何「跳格」或「空窗期」的現象呀?也許是我們感官沒有細緻到可以知覺到跳格?但是回到第一批判一個很根本的區分:取決於感官的經驗,及絕對獨立於經驗也就是說絕對獨立於感官的先驗。之前說了時間是先驗地來地。但如果先驗的東西的給出還要假定較感官來得細緻,先驗就不再完全獨立於經驗,就出了問題,說時間是先驗地來地也一樣
如果說不同的時間其實是填滿時間的「時間段」又如何?那麼只有活至少一個時間段的,才能成為知覺的對象物。而這也就是說,人之所以有經驗、有知識,是因為世界上有「活」超過他一個主觀時間段的東西。就說時間段的長短是先驗地來自人,並要求物要活得夠久好了。但是要求歸我要求,物要不要活那麼一下子終究是它自己的事,不取決於我。但必須活那麼一下子,這不就是物的條件或者說物的客觀規定性?所以還是可以在物上面找到時間的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Heidegger en France》

Dominique Janicaud訪談錄
刊出日期:2002年8月30日
出處:《人道報》
正是以此為標題,Dominique Janicaud 近期出版了一部論述七十年來法國如何接受德國哲學的的巨著。去年四月,他接受《人道報》的採訪,但如今卻已然逝世。
去年春天,《人道報》與法國現象學派的幾位最優秀學者進行訪談,目的是為了三位最知名的哲學家,撰寫一系列文章:Husserl、Heidegger以及Merleau-Ponty。在這些哲學家當中,Dominique Janicaud素以研究興趣廣泛(像是:詩的創作、技術的革新、西方的理性化、法國精神論的系譜等等...)及其對上世紀以海德格為首的「大師」閱讀的批判力知名。因4月21日政治災難的發生(譯註一),導致了我們此次訪談的延遲出刊,正當我們成文之時,同時傳來這最重要(註二)的哲學家突然逝世的消息,這對我們而言,著實難以隱藏我們內在深深的傷感以及混亂。他不同於其他知識的類型,既極度的彬彬有禮,卻又洋溢著奇特的年輕氣息。我們發表於Gobelins大道上的咖啡館裡進行的訪談,我們把他留給我們的這份訪談當作悼念,獻給這個開放而睿智的心靈,卻如此倉促且悲劇性地離開我們。
問:對於海德格在法國被接納這事件,這哲學史概論的計畫是從何而來呢?它是如何產生的?
Dominique Janicaud:這點子不是我出的。是當時任職於Albin Michel出版社的Richard Figuier跟我聯絡,並 向我提起這個想法的。我起初很猶豫。您可以猜到原因何在:工作量的龐大、對微妙特性進行論斷,這都是為獲得一種平衡上的閱讀,這同時是歷史的也是哲學上的 平衡。此外,我一開始對這主意並不是特別有好感:將一個激進或者基礎的思想化約到媒體或者政治部分的效果。但我曾自剖,我能提出一種本源的挑戰:使得新一 代的年輕人,得以重新建構一套複雜的歷史,並且同時提供一種個人的見證。我曾想過引進一些個人的文本於這些批評的標題上,以大寫的方式,以使歷史學家的工 作與個人的印象不至於混淆。
問:如同尼采,以及沒那麼普及的維根斯坦比起來,海德格稱的上是二十世紀被閱讀最多的德國哲學家:在您看來,對這智性上的兩極化現象以及他特殊的豐富性,可有一套解釋?
Dominique Janicaud: 這被提到的三個人中,尼采才是在法國最被廣為閱讀的哲學家。發行量就是見證。這無需訝異。拿出《道德系譜學》:您可以在裡面找到一種烈焰似的風格,對基督 宗教禁欲主義提出猛烈的質疑。另一方面,海德格的「成功」既弔詭,又引發一些特別的問題:一個難搞又嚴峻的思想家如何激發出熱情來?這是個沒法一下子釐清 的謎團:這需要重構當時極其戲劇性且一波三折的歷史。這事件的某一面就像偵探小說一樣。至於維跟斯坦,他很難跟海德格比:他在法國比較晚被發現,他也從不 因這些狂熱的迷戀或者排拒而知名。
問:更精確說來,在法國,人們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閱讀海德格?
Dominique Janicaud:我們很早就讀他的作品,早在1928年,得Gurvitch引進,他的名字在索邦大學便已經獲得迴響了。一份前衛雜誌,Bifur,從1931年開始便已經出版了第一版《形而上學是什麼?》翻譯了。整個三零年代,一些先驅者,像是Wahl、Levinas、Koyré等 人,還沒被稱為「存在主義者」之前,就已經開始傳佈存在主義的主題,像是:「焦慮」、「向死亡的存有」「參與」等;這些存在主義的主題也讓當時知識青年著 迷,他們都被索邦大學裡面那套理性論給搞的很煩了。「一套拆除的哲學」,人們當時就是這樣看待海德格的思想,混和了吸引力以及排斥感。當1938年,海德格的著作的第一卷由Henry Corbin翻譯出來,法國人已經迫不及待,好奇心勝過一切。
問:沙特當時扮演什麼角色?即那枚引爆第一波海德格熱的角色是什麼?
Dominique Janicaud:《存有與虛無》,在1943年出版,當時巴黎被佔領,這本書早是另一枚定時炸彈。可以想見,當時絕大多數的法國人有比鑽研大部頭哲學書更要緊的事要幹。但能說這本書當時就無聲無息地消失嗎?我注意到, 事情並非如此:當時的年輕人是逐字逐句地生吞了這本書。但這僅僅是在巴黎被解放之後,存在主義的浪潮才席捲了大眾。沙特的某些分析變的有名:惡意地想著, 咖啡館侍者把他的工作裝作演戲;或者思及一位年輕、被誘惑的女郎假裝不經意而任由她的手讓她的仰慕者握著。沙特的文學的天分就這樣傳播了對海德格的嚮往。
問:當第一批法國人,像是Towarnicki、Morin、Beaufret等人,在戰後訪問海德格,他們知悉他納粹的過去嗎?巴黎的知識界呢?
Dominique Janicaud:當然,我們都知道海德格從1933年起,便接任弗來堡大學(L’université de Fribourg)校長一職,於此同時他也加入納粹。但我們也知道他在接任校長十個月後便辭去職務。除此之外,人們所知無幾。在一次他接受我的採訪中,Edgar Morin解釋了他的時代時代位置:他二戰時是抗德份子也是活躍的共產黨員,但他對海德格的事,並沒有抱著「懲罰主義」的心態。他真正感興趣的是去見一位偉大的哲學家,而這位哲學家談的主題大多由沙特介紹給大眾。比較訪客的態度也很有趣:最沒禮貌的是Dominique Desanti;相反地,Towarnicki 與 Beaufret則幾乎不敢提及政治上的錯誤。同樣的矛盾情緒可以在巴黎知識界看得到:共產黨人比較敵視,基督教民主派較為保留,但沒人想知道更多的真相。
問:接著,在哲學與政治動盪的1960年代,海德格佔著什麼樣的位置?
Dominique Janicaud:海德格思想被接納的速度變得相當「順暢」(fluide)。要分析那些年代是相當微妙的事。政治上的論戰隨著Jean-Pierre Faye(譯註二)出版海德格擔任大學校長職務時的文章,又捲土而來。但同時,Foucault、Althusser 以及Lacan以一種「片面」(biaisée)的海德格的讀法,同時又個別地將其對於理性化的批判界線、反人文主義、接近語言當作是去蔽等想法,據為己有。1968年事件對於法國接受海德格沒有真正的影響。當然,某些人揭發他是個反動的思想家;但,另一些「左派」的海德格主義者,像是Axelos或者Palmier,便在海德格思想中發掘出對消費社會批判的端倪,路線近似他的學生馬庫色。很明確地,海德格的後世也從來沒有停止曖昧,而他的遺產也仍在爭議中。
問:從沙特到德希達,人文主義與其根植於西方形上學裡的哲學問題,乃是理解海德格在法國被接納的線索之一。在尼采與其「上帝已死」之後,海德格將會是那個殺死人類的人嗎?
Dominique Janicaud:當我們重讀寫於1946年的那篇文章《關於人文主義書信》,我們觀察到海德格的立場不能被歸約到一種沒有細微差別的反人文主義。整個對人類中心論以及對人類本質的形上規定的攻擊,海德格肯定了人文主義本身產生不了一種人的可能的足夠高度的理念,他也拒絕向野蠻的行為獻殷勤。「人的死亡」是Michel Foucault的學說。海德格想要將「終有一死者」的安居的倫理學,建立在這塊大地上。比較起來,我們在Althusser(他面對《關於人文主義書信》時,承認了海德格對他的啟發)那裡發現相同的區分,就是一個理論上的反人文主義者 但在實踐上,從很多方面來說,還是一個人文主義者。我們有時可以想,就這些問題而言,海德格從未走到他自己倡議的盡頭,而且他在那裡還留有一項工作,這工作既是批判的,又是亟待實現的。
問:整個八零年代圍繞著兩個論戰:一是Martineau與Vezin兩位對「存有與時間」的翻譯;另一個則是Farias事件(譯註三)。那現在還有什麼?
Dominique Janicaud:您剛剛提的兩個論戰,並非在同一層次。翻譯的論戰僅海氏專家才感興趣,這論戰在他們以及學生那裡,也留下挫折感。能上架流通的,僅是Vezin所翻譯,並由Gallimard(譯註四)出版的版本;至於Martineau翻譯的版本,竟然是以一種翻印的方式,祕密流傳著。這情況非常奇怪。至於Farias事件則是1988-1989年十分轟動的事件。它衝擊到了知識份子,正好就是Farias所謂的證明的堅實面向,海德格從未停止作個深刻的納粹份子。來自一場全面的風暴:一邊譴責,另一邊又抗議。還有什麼留存下來呢?我們得區分:再也沒有人會說,Farias的 書作為一份歷史作品,值得被信任;但另一方面,人們卻不再接受那些「正統海德格主義者」的辯護,後者只是把海德格的犯行歸諸於那十個月的大學校長的職務而 已。海德格的例子極為複雜。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如何能犯下這麼嚴重的錯誤?我的立場是:批判式的警覺應該是很激烈的,這批判也該在兩個意義下被實現:辨認出海德格在政治上的孱弱;另一部份則是將他思想中的另一個旨趣作另一個層次的思考,即重新詮釋西方思想史,思考技術--科學的界線,這乃是為了所安居的大地的倫理作準備。
此次訪談由Stéphane Floccari提問。
註一:《海德格在法國》,Albin Michel出版,2001年,第一冊:敘事,610頁,27.44歐元;第二冊:訪談,304頁,21.34歐元。
註二:Dominique Janicaud於去年(2002)年8月18日突然逝世,(詳見2002年8月23日《人道報》)
譯註一:這政治上的災難,指的是法國2002年總統大選,第一輪中,極右派的Le Pen竟然進入第二輪決選,淘汰了社會黨的候選人,也是前總理Lionel Jospin。
譯註二:Jean-Pierre Faye,即為Emmanuel Faye的父親。
譯註三:Farias事件,指的是智利人Victor Farias於1987年10月在巴黎出版 « Heidegger et le nazisme »一書以來,當時短短幾週,在法國掀起軒然大波之際,德希達於隔年2月初於海德堡舉行的「海德格思想中的哲學與政治」會議中,即席發表一篇 「海 德格的沈默」演講。「因為這一工作是繞不過去的,是我們必需做的工作,我指的是這筆遺產,海德格可怕的、也許是不可原諒的沈默留下來的遺產。我們今天缺乏 談論他與納粹主義關係的必不可少的基律,此一缺乏留給我們一筆(探索的)遺產。這筆遺產也是他傳留給我們的號令,去思索他自己也未曾思索過的問題。......沒有海德格可怕的沈默,我們就無法察覺到我們的責任意識,就無法察覺到這種責任意識是一種命令,就無法感覺到如此這般地解讀海德格的必要性,這是海德格自己也沒有做到的解讀方式。」
譯註四:Gallimard出版社,是法國出版文史哲等人文思想的重要出版社,早年幾乎所有重要著作,均由此出版社發行。
後記:此篇翻譯感謝Zulu大力幫忙訂正。若行文優美順暢,歸功於Zulu苦心校對;若翻譯上仍有錯誤,全屬譯者本人。
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攝影與明信片 --- 文瑤《明信片裡的傳記微素》聽後感
當然風景明信片的興起與攝影的發明有絕對的關係。我們甚至可以說,明信片是現代影像製作產業的先驅之一。有人製作影像、製作情境,有人消費,買入這樣的氣氛與經驗。那麼明信片與照片的區別為何呢?透過Roland Barthes的biographème(傳記微素)的觀念,文瑤為我們做出了區別。藉著文瑤的這個報告,我想以下面三點來做一點個人想法的討論。
明信片具有的象徵意義大於真實意義
風景明信片所代表的象徵意義,誠如文瑤所講的就是一種典型。藉著這樣的特性,我們甚至可以把它拿來當作旅遊指南。通常在用來作為風景明信片的照片考量上,最主要的便是其典範性,即代表性,其次才是美。遊客會想要購買這張或那張風景明信片,首先考量的便是這張明信片中風景的代表性問題。因為這代表著她或他曾訪過此地。但風景明信片的這種特性對我而言,顯現出的是一個它與由我們所拍攝的風景照之間的重大差異,即「我」的消失。風景明信片中的風景並非如我們所拍攝的風景照片那樣是在我們面對它、經歷它、擁抱它的身心經歷下拍下它的,更多的情況反倒是出於一種智識的選擇。這張風景明信片可以代表當地的特色,拍得美,朋友可能會喜歡等等。拍照的人對我們其實是陌生的,「我」並不在那明信片的風景之中的。照片出於攝影者的選擇,吸納了鏡頭前的一切。但在明信片的風景中,所吸納的並非我們所選的,它想給出的只是一種典型的意象。例如,巴黎就該是鐵塔、凱旋門或羅浮宮等等。
可訪與可居
自從負笈巴黎以後,每當到其他國家旅遊時,習慣寄張明信片給在台灣的妹妹。從威尼斯、巴塞隆納、摩納哥再到日內瓦與盧森堡等地,這習慣一直保有。但我從未寄過巴黎的明信片給她,因為巴黎對我而言是可居而非可訪的。儘管Roland Barthes說: 「面對我心怡的風景,我感到我確曾在那,或者,我應當去那兒。」「對我而言,風景照片應是可居,而非可訪的。」但誠如文瑤所言:「對旅行的人而言,多半的風景是可訪而非可居的 — 或者說,實際上可居的風景需要更多緣分與時間,那是另一種層次。」不論是風景明信片或者由我們自己所拍攝的風景照片,其意義比起可居來更多的其實是可訪。因為我們原本就是帶著觀看的心情來拍攝,來郵寄明信片。可訪代表的是一種空間的流動,在這流動過程中,我們透過明信片,將當地的「典型」一起寄給了收信人。不過同樣作為一種風景的呈現,明信片比起我們在旅遊過程中所拍的照片來,多了一種「客觀性」。一張巴黎鐵塔的明信片可能為無數的人所擁有,但我的巴黎鐵塔照卻只屬於我自己而已。
風景明信片與傳記微素
相片與信件都可以用來當作歷史文件,小至個人傳記大到大時代的風雲,兩者均扮演著一定的角色。但這兩者同時也是明信片的構成元素。在攝影發明前,人記憶中的影像是其唯一可以擁有的有關過去的影像(在此排除繪畫具有這種功能的可能性,因為誠如John Berger所言:「攝影和其他的視覺影像不同之處在於,相片不是對主題的一種描寫、詮釋、模仿,而是它所留下的痕跡。任何一種油畫或素描,不管它如何的寫實,都無法像照片一樣屬於它的主題。」),要記住所有的細節,人只能靠自己記憶,而傳記來自於腦海中影像的細節。但是攝影發明後,它成了用來輔助我們記住腦中所存有的影像(換言之,記憶)的重要媒介。我們透過攝影來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現在」,或者說我們其實是在製造「過去」。但比起記憶來,照片卻由於其所具有的「客觀性」,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我們的記憶。人的記憶會出錯,無法達致每個細節,但是在一張照片中,鏡頭前的景物卻可以被巨細靡遺的展現出來。這些平時不被注意的零碎細節,可以提供我們許些的資訊,因而被Roland Barthes稱為「傳記微素」。他說:「攝影讓我有機會接觸知識以外的次知識,提供我成堆的零碎事物,還能迎合我的拜物傾向:因為有某一方面的我喜歡探知這類瑣事,感受如戀人的嗜好。我喜歡某些傳記性描述的作家生活點滴,像某些照片一般令我著迷。」換言之,所謂的傳記微素是指一些細微的訊息,它不是屬於一般知識層面的東西,而是屬於次知識。那麼這樣的概念放在明信片中如何來闡釋呢?攝影拍攝的瞬間其實是一種傳記式的、歷史時刻的紀錄,雖然是一瞬間,但卻是以鏡頭前的這一剎那與主體一輩子的時間關係來計算的。然而一張風景明信片上的影像並無法與購買人這一主體相關,因而它所顯現的就不是個人傳記式的歷史時刻的紀錄,而是一種時代的氛圍,其所能具有的便是文瑤所言如「始政紀念繪葉書」那樣成為一種非正式的「歷史文件」。所以風景明信片上與個人相關的傳記微素反倒主要是在書寫上而非其風景照片上。文瑤說:「旅行中感受到的,無論是粗淺或深刻,那都足以構成一種當下經驗,其中,有多少比例被寫入明信片,那就是一張明信片的傳記微素。」
事實上,相對於我們所拍攝的風景照片具有為我們所收藏,所保有的特點,明信片有一與此完全不同本質(就它本來的意義來說)。通過一張明信片的寄出,寄件者本身並非擁有者,收件人才是。而收件人收到的是不屬於他的經歷或者說「過去」。就當下的目的而言,攝影乃是想將被所拍的東西據為己有,但明信片透過郵寄這一動作呈現的卻是一種贈送,只是這種贈送,寄贈的是寄件人個人的經歷而非禮物。因而收件人所擁有的便是文瑤所說的:「一種與寄件人之間的情感,一種分享與交換。」
最後我想談談由這個課題而來的一點小感想。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在唯恐跟不上時代前進的腳步而拼命吸收資訊的同時,卻也變得對資訊麻痺。而當我們借助攝影所帶來對人生經歷與記憶保存的便利性的同時,卻也很容易在習慣它之後,陷入一種沒有相機(照片)就沒有回憶的境況之中。在資本主義:「擁有才是財富」的邏輯底下,人們試著將個人的經歷與回憶物質化,彷彿唯有如此才是所謂真正的擁有。無論是攝影那捕捉「此曾在」的力量,還是明信片所代表「我曾訪」的意義,一旦「工具性」變成「實在性」時,人其實也就遠離了他自己。在《明室》中有一段寫到Janouch對Kafka說:「視覺是影像的先決條件。」Kafka卻微笑答道:「人們為事物拍照是為了將其趕出心中,我的故事則是一種閉眼的方式。」我喜歡Kafka的回答。
註 : 這篇短文是去年七月份小型討論會後針對文瑤《明信片裡的傳記微素》報告所寫的聽後感。雖說是針對文瑤的報告,但實際上卻是對於這一課題的個人感想多於對報告本身的論述。
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
思想的(移)殖民與殖民經驗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ATEPE台灣歐洲哲學學會2008年07月小型討論會
時間:2008年07月18日
地點:巴黎社會科學院(54, Bd Raspail, Paris) salle451
時間 議 程
10:00 報到、自我介紹及開幕 主持人:姜文斌
10 : 10-11 : 00 Ⅰ 報告人:陳岳達 主持人:黃品堯
Jacques Derrida et Edouard Glissant: Du "Monolinguisme de l'autre" à "Poetique de la relation"
11 : 10 -12 : 00 Ⅱ 報告人:李櫻蕊 主持人:黃品堯
L’intuition bergsonienne et la durée
12 : 00-13 : 30 午餐時間
13 : 30-14 : 20 Ⅲ 報告人:張一中 主持人:黃雅嫻
Klossowski的尼采經驗
14 : 30-15 : 20 Ⅳ 報告人:黃國象 主持人:黃雅嫻
Exister, Vivre et chez Soi - la relation entre la conscience et le corps dans la philosophie de Lévinas
15 : 20-15 :40 休息茶敘
15 : 40-16 : 30 Ⅴ 報告人: 王興煥 主持人:姜文斌
教相判釋的後設思考:從詮釋學論能判與所判
16 : 40-17 : 30 Ⅵ 報告人:蕭盈盈 主持人:姜文斌
高行健與魯迅(暫定)
17 : 30-17 : 50 自由討論
17:50 閉幕
Conférencier
陳岳達 Doctotrant en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 Université de Paris XII, Val de Marne)
李櫻蕊Doctorante en Philosophie/Esthètique (Universtité de Paris IV, Sorbonne)
張ㄧ中 Doctorant en philosophie ( Université Poitiers)
黃國象 Diplôme de Master 2 Philosophie (Université de Paris X, Nanterre)
王興煥 Doctorant en Philosophie ( Université de Paris Ⅷ, Vincennces-Saint-Denis)
蕭盈盈 Doctorante en Littérature ( Université de Paris Ⅶ, Diderot)
Modérateur(-- rice)
黃品堯 Doctorant en philosophie/esthétique (Université de Paris X, Nanterre)
黃雅嫻 Doctorante en philosophie ( Université de Paris X, Nanterre)
姜文斌 Doctotrant en Philosophie( Université de Paris XII, Val de Marne)
摘要
L’intuition bergsonienne et la durée
李櫻蕊 LEE, Ying-jui
C’est avec les considérations décisives sur la notion de « durée », comme le dit lui-même Bergson, que l’« Intuition » est érigée progressivement en « méthode philosophique ». Or, ce mode de la connaissance, selon lui, se différencie de l’intuition telle que l’entendaient, par exemple Schelling ou Schopenhauer ou d’autres, qui en faisaient l’instrument d’une sortie hors du temps domaine de l’intelligence.
Quel est le sens véritable de l’« intuition » bergsonienne ? En quel sens Bergson la définit-il comme un « méthode philosophique » ? En s’opposant à l’intelligence qui, d’habitude, est considérée comme relevant d’un travail dans le temps, l’intuition, n’est-elle pas, au contraire, le mode d’une « recherche immédiate de l’éternel » comme on le pensait généralement ? Si c’est le cas, pourquoi se rapporterait-elle à la « durée », pourquoi s’agirait-il, selon formule de Bergson, de « retrouver d’abord la durée vraie » ?
A la lumière du petit livre de G. Deleuze intitulé « Le bergsonisme », nous essayons d’approfondir cette notion de l’ « intuition » ainsi que son rapport avec le temps, plus précisément la « durée », en considérant cette problématique comme une entrée privilégiée dans la pensée bergsonienne.
教相判釋的後設思考:從詮釋學論能判與所判
王興煥
教相判釋的傳統定義為:「自各種不同的觀點,臚陳世尊一生所說之教相,如分別其前後、深淺、優劣等,務使全部經典有機地安置在整體關係與秩序中」。(1)判教的對象是教(la doctrine),乃釋迦一代所說之法。釋迦一代所說教法有各種相狀差別,亦即有種種教義之特徵或差異,名為教相。就教相的判別加以討論者,即為教相判釋(la classification doctrinale)。判教往往是基於某種觀點,建立整全的佛教理論結構,分判並安置各種教法的相狀差別。
教相判釋是一種對整全的佛學及其經典的詮釋活動。就能判而言,各學派的教相判釋,不僅構成該學派的特殊方法論,亦是該學派思想體系的根本教義之一。(2)因為教相判釋必有其設準,判教的呈現,是判教者將「對經典或各學派理論的詮釋」置入所設準的「整全的佛教理論結構中」,使各教相有機地關聯而構成整全的理論結構,並分判各種教相的時序、功能、主從、優劣。除了太虛三宗判與印順三系判是以佛教史為對象,在理論上可以較不涉及法義的優劣評等外,(3)其餘諸家判教,往往自其理解的「終極真實」出發,以此詮釋釋迦說法本懷或佛教終極目標,形成整體判教結構。本文首先將對判教中的「能判」進行詮釋學思考,除了理解各派設準之所以然,並消除佛學真理的客觀性,使雜多差異的「終極真實」共存於教網。
至於判教之所判,想當然爾是經典、教相、各派學說。於是各學派皆以自家理論為圓,以所宗經典為高,一切經論教相就有客觀意義上的大小偏圓權實半滿之別。本文將進行一種後設思考,從詮釋學的觀點追問所判為何?透過對「文本意義在何處」的詮釋學討論,將所判從「文本自身」移位至「理解中的文本」,其效用可以導致教相判釋的重新定義。與此同時,對經典詮釋是否容許無視文本意義的同一性而無條件包容所有詮釋的必然性提問,亦從詮釋學予以回應。
1) 安藤俊雄《天台學根本思想とその展開》,頁54。
2)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1990年7月,頁6。
3) 實際上,印順自己也承認性空為名論為究竟了義,優於虛妄唯識論、真常唯心論。(印順〈讀「大乘三系概觀」以後〉,收於印順《無諍之辯》,台北:正聞,1988年1月,頁137)